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独立APP的转型变局
  • 2013-5-2 17:44:30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程朋
  • 作者:熊雯琳
【电脑报在线】在移动互联网入口大战逐渐激烈的2013年,草根APP的生存变得更为艰辛。移动互联网市场仍然会保持高速增长,这个行业充满了前景和机遇。只是,这胜利的果实,并不属于大多数的创业者。

        遭遇“巨头”挤压而被迫转型
        个信互动就是因为受到腾讯“微信”的挤压而被迫转型的。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做类Kik产品的公司,个信互动在2010年10月就推出了“个信”产品,最初他们是想做免费短信。与现在的微信相比,当时的个信更像是iMessage,它唯一账户就是用户的手机号。当通信防霜都安装个信才能发出基于流量的短信,否则就走运营商短信通道。
        尽管积累了千万级用户,但个信的商业化模式却出现了问题:帮助用户省了钱,却并没有从中获得相应收入。经过了一年多的挣扎,个信依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个信曾尝试过挑选一部分用户来推送广告,向广告主收费,但用户对此十分反感,卸载率很高,之后不得不停止这种方式。
        先驱往往成为先烈。微信借腾讯的庞大资源快速成长起来,到2011年10月份,方毅才感觉到个信可能确实没什么机会了。
当时的方毅既“焦虑”又“揪心”,他面临着战略转型、团队裁员等一系列艰难的选择,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最终董事会决定放弃“个信”转做“个推”,转型为Android智能手机信息推送解决方案。
        移动互联网时代,消息推送是智能手机上必备的信息交互方式。尽管 Android 设备上都集成了 Google 推送方案 GCM,但这套推送方案在国内却受到了极大限制。方毅正是看准了这个空间,认为这是“刚需”。
        “在做个信的时候,我们就发现推送这块是最难实现的。”据方毅介绍,在推送过程中由于用户量级大了之后就需要考虑服务器的程序设计,怎样让海量用户都能收到,而且是及时收到信息。当用户碰到复杂的网络环境时,比如在高铁上,移动的环境中,手机连接上的3G网络基站也在不断变换,推送对厂商的技术实力提出了考验。
        而这方面,在做个信的过程中,方毅的团队就经历了千万级用户的规模,也积累了专业技术上的优势。于是他们把个信的推送模块拿出来做成了个推。“当别人在挖金矿的时候,我们就在旁边给他们卖水,提供这种简单又没人做的服务。”方毅对团队的转型打了这样一个比喻。
        “个推”推出不久,新浪微博就成为其第一个重要合作伙伴,之后,百度、啪啪、唱吧、应用汇等也采用了个推的技术。
        截至目前,个推累计注册用户数超过2.6亿,累计接入应用个数超过3000,每天新增用户超过200万人。方毅给公司今年的订的目标是5亿。“这个目标很好实现,但不容易的是如何在这里找到良好的商业模式。”据方毅介绍,目前针对用户数在1万以下的开发者,他们是免费提供服务,而一旦用户数达到几十万、百万以上就按照一定的用户数来向开发者收费。“目前每个月的应收增长都在10-20万元,预计到今年6、7月份就能实现盈亏平衡。”投资方面,个信互动的第一轮融资由中经合领投,融资规模在五百万到一千万美元,第二轮的融资也刚刚结束。
        由于转型也让此前专注在前端的个信互动将团队更多的精力放在后端,公司的团队也有很多调整。“前端开发的同事成立了一个外包团队,除了承接一些外包APP开发项目,还会做一些创新型的产品。”据方毅介绍,前不久他们就与国家地震局合作开发了一款名为“地震速报”的应用。“因为个推技术可以让消息延时小于250ms,‘地震速报’可以在发生地震时及时给居民通报地震消息,在破坏力大的横波到来之前给用户多出起码几秒的时间准备。”
        “个信互动的转型是在战斗中打出来的,”方毅坦言,最初做个信是绑住运营商这颗大树,实际上公司对移动互联网产品并没有想的特别清楚,直指个信的失败和转型,才让整个团队又迎来创业“第二春”。
        实际上,在2011年到2012年的这波移动互联网创业热潮中,创业项目的调整和团队的转型是普遍存在与众多中小型的创业公司中。
        触角实验室联合创始人孙郑鑫也决定暂停自己和几个合伙人在做的创业项目:iStar。加入到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北京友录,这家公司也是在去年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中经历了整体业务转型。
        在孙郑鑫看来,创业中最考验人的就是生存问题,之前的创业项目——给明星和娱乐公司做外包APP,却一直苦苦找不到盈利模式,如今他加入到友录,负责友录旗下“友会议”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初期已经和几家比较大的公司达成了合作关系。据他介绍,“友会议”和之前的iStar有些类似,只是“友会议”是一个2B的产品,为大的会展公司或者会议方提供会议APP定制和参会人员电子化管理和数据挖据,与之前做2C的产品相比,盈利模式要更容易实现一些。
        “看不清方向或者产品有问题就应该及时调整,而不是等到耗尽人力物力时间了才想着回头,那样只会死得更快。”这是韩阳用失败的教训得出的感慨。

        卖掉是最好的选择?
        对于自己的创业项目,葛平(化名)想过100种结局,但想来想去,他觉得自己的项目能卖给某个互联网大佬可能是最好的出路。由于移动互联网投融资泡沫的破裂,一些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也遭遇了“今不如惜”的状况。VC们也开始为这些项目寻找下家,以求自己减少损失,收回成本。
目前葛平所在的移动互联网公司正在和国内好几家互联网厂商进行接洽,谈收购和合作事宜。“也许你会觉得我目光短浅,但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与10年前的互联网创业完全不是一回事了,那时候,大家机会平等,没有腾讯百度这些巨头,谁也奈何不了谁,做大后独立上市是创业者一致的梦想。但现在说这些,有点像天方夜谭。”
        葛平的想法可能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批创业者的心态。而传统互联网巨头经过2012年的摸索,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投资正进一步加快步伐的展开,这也给了很多创业小公司的退出提供了不错的通道。
        欧朋CEO宋麟不久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强调,今年移动互联网的整合、兼并收购并来得比以前更激烈一些,资本市场会非常热闹。实际上,这场热闹的收购盛宴从去年就开始默默展开了。
        2012年11月,创业不到一年,“今晚看啥”,一个做电影内容个性化搜索,就被百度以200万-3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两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创始人也被招至百度麾下,距离他们拿到徐小平的天使投资仅1年多时间。
        今年3月底,阿里将圈子收购友盟的消息在互联网圈内不胫而走。尽管双方在官方并没有承认,但阿里以7000多万美元收购友盟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在2011年6月的A轮融资中,友盟估值为5000万美元。在如今移动互联网融资低潮中,被阿里收购还有溢价,在不少创业者眼里,友盟找到了不错的归宿。根据公开的信息显示,目前友盟笼络了3万个APP开发者,有10多万个APP正在使用友盟的统计分析服务,在APP统计分析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这正是阿里巴巴希望能够搭建的平台,将开发者拢聚在其中。
        就在友盟被收购的消息传出没两天,有知情人士本报记者透露,墨迹也有可能会被阿里收购。“阿里看好墨迹的庞大用户,可以为其作入口,这是阿里在移动领域的短板。”上述人士进一步对本报记者分析。
        不过,互联网巨头对中小团队的收购和投资,更多是出于资本层面和细分领域的布局。真正能够将投资的公司做大还得看小团队自己的努力。
“被互联网巨头投资的小团队太多了,好几百家,大家如果聚到一起会跟上课似的。”一位在去年获得百度投资的公司创始人告诉记者,能否在被投资的几百家公司里脱颖而出也是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关系。”

        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各种投资和收购就像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下注。现在花千万,或者亿级的美元来投资或收购,如果不做这些事情,那么将来可能损失的是一个大市场。

本文出自2013-04-29出版的《电脑报》2013年第16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黄海)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