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硅谷华人创业之米豆网:做游学领域的“去哪儿”
  • 2014-2-27 9:26:08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程朋
  • 作者:电脑报记者王星
【电脑报在线】硅谷聚集着不少华人,但由华人创立的知名企业却并不多。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美间交流的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希望享受到美国的服务;一些硅谷的华人也看到了这个机遇,试图将建立美国与中国的信息纽带作为创业方向。
   硅谷聚集着不少华人,但由华人创立的知名企业却并不多。不过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中美间交流的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希望享受到美国的服务;一些硅谷的华人也看到了这个机遇,试图将建立美国与中国的信息纽带作为创业方向。
   米豆就是这样一家公司。它的总部位于硅谷,旗下聚焦于线下K12教育的网站——米豆网则主要辐射中国市场。目前的米豆网上有超过500项线下课程,覆盖哈佛、耶鲁、斯坦福等美国知名高校,以及从医学、计算机到英语、商业再到艺术、领导力等各个领域。
   由于尚未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也没有开通支付平台,这个网站还没有稳定的收入,但这个融合了互联网、教育、留学等时下异常火热的概念的平台已经获得了不少国内媒体及投资人的关注。
    公司目前有12名全职员工,以华人为主;其创始人叫曾懿仪,从打工到创业,至今已在美国呆了五年。
    “我们希望做一个线下教育的聚合产品,就像去哪儿一样。”在米豆网位于硅谷中心圣克拉拉的办公室内,记者见到了曾懿仪。她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了她对于米豆网的设想;不过在这个刚刚起步的网站背后,还有着许多故事。

怀揣美国梦的创业者
   与许多在美国的华人将在美国学习、工作视为人生的一个阶段不同,曾懿仪心中一直怀着美国梦,并期待能在美国干出一番事业。
   “来美国是我从小的愿望,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这个想法;我甚至觉得我从出生时就想好了,一定要去美国。”
   在国内读大学时,她就希望毕业后去美国读书;然而刚开始申请学校时,911事件发生,她和许多梦想留学美国的人一样因为政策的突然收紧而失去了机会。在国内工作了两年后,她前往英国留学,回国后曾在一家基金公司做投资经理,辗转之后又加入了一家跨国电子商务公司,被派往美国。
   “当时我们是把中国的元器件卖到世界各地,我发现电子商务非常令人惊奇,可以连接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和物,进行交易。”电商为金融专业背景出身、有心创业的她打开了一扇大门,她甚至为计划中的电商项目注册了公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意识到将电商的思路运用在教育上或许会有更好的前景。
   相比线上的教学,曾懿仪更偏好传统的线下教学,“喜欢实实在在的在情境中去感受”;在交谈中,她也多次强调自己做的不是“在线教育平台”。
   来到美国后,她发现这里的线下教育资源非常丰富,尤其面向中小学生的兴趣教育种类繁多;而她也注意到国内一些中产阶层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巨大,希望让孩子接受更全面、更国际化的教育。
   “我想做一个平台,将美国的线下教育资源介绍到国内。”2012年,他辞去此前的工作,并用自己之前注册的公司开启了米豆这个项目。
   谈及与国内的留学、教育网站的区别,她表示,一方面留学网站主要面向高等教育,而米豆专注于K12教育,差异明显;另一方面,做外国教育的平台大多认为只有在线授课是可以在网上卖的,像米豆网一样专注于做美国线下课程聚合的平台也十分罕见。对于代理国外课程的机构,她则视之为合伙伙伴以及“供货方”,而不是竞争者:“就像去哪儿网一样,正是因为有了那么多的机票代理,它才能成为有个聚合器。”

 

“扫街”拿资源
   相比国内的同类网站,立足于美国、可以更近距离的与当地的教育机构接触无疑是米豆网最大的优势。不过,由于没有多少教育行业经验,曾懿仪的起步十分艰难。
   当时米豆还没有任何课程资源,能想到的最佳的获取课程的方式便是“扫街”——直接去学校与对方面谈合作。她最先想到的是斯坦福大学,“就在我们家门口”,于是便给斯坦福大学运营暑期课程的部门发了封邮件。“他们很不好约;见面之后他们很礼貌,但不愿意合作。”她持续地与对方沟通、讨论,向他们介绍自己的优势以及合作的细节,“他们问:‘你能做到吗?能做多少?’我们就不断地将平台地进展展示给他们。”最终,米豆说服了他们,拿下了第一个项目。
   此后,米豆在美国各地不断拓展内容资源;随着课程的丰富,米豆网的用户量也逐渐积累。据曾懿仪透露,目前米豆网已有超过5万注册用户。
   米豆网上的课程信息包括项目详情、学校信息、时间费用等,同时还会提供课程所在地的一些基本信息。学生可以在浏览这些内容后自主申请,米豆网也提供电话报名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代为申请课程,并收取一定的报名费;一些课程还根据学校的要求设定了门槛,要求报名者提供成绩单或作品等物件。
   除通过报名费获取一定收入外,米豆网也能在与课程提供方的合作中拿到一定比例的分成;网站正在开发在线申请和支付的功能,完成之后预计会有更多用户通过网站自助申请,而这一方式将免除申请费用,但用户量的提升有望带来分成比例的提升,以及收入的增加。
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除了获取资源,招聘也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做聚合平台需要优秀的工程师,然而团队资金十分有限,曾懿仪本人也没有硅谷的IT企业的工作经历,如何吸引优秀的程序员曾是个令她十分头痛的问题。
   不过令她出乎意料的是,有几位知名IT企业的资深程序员在听到了她介绍自己项目之后非常触动,表达了一同创业的愿望,并且愿意只拿股份、不要工资。在她看来,他们大多是被做教育平台的理想以及教育产业的广阔前景所吸引,不过美国和中国从业者对于钱的态度还是令她颇为感慨:
   “我正在组建中国的团队,招人的时候你去说理想没人听,他们必须要知道你给多少钱;但在美国,钱是最后讨论的,因为他们的时间更值钱,他们想知道你这件事情能否让他的投入翻一百倍,并且成就一番事业。在这里就是谈理想,如果能够吸引他们,他们就会为看不见的理想为你干。”
   为了留住这些人才,她和员工们一起拼命工作,“第一年里每天晚上都干到两点钟”。她说她试图将这件事情变成每个员工共同的愿景,让他们都愿意位置付出,也能通过不断地努力一点点看到成果。
   文化的不同不仅体现在从业者对于创业公司的态度上,也体现在日常的公司管理中。即便是华人,在美国受过高等教育后也难免被当地的文化所影响,管理他们对于当曾懿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第一次见团队,她就遭遇了一个打击。团队里有一个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设计师,当曾懿仪用习惯性的指导性口吻向他阐述自己的想法时,他显得有些生气,反驳说:“我不要你来告诉我该怎么做,我要设计我认为好的东西,要不然你找我来干嘛呢?”尽管此前有过多年的管理经验,但下属在初次见面时就如此“顶撞”她,还是第一次发生。
   她逐渐明白,在硅谷生活的人,无论是美国人、印度人还是华人,大多都能力很强,“他们希望做让自己骄傲的东西,而不是让别人骄傲的东西”。

理解商业是最大的优势
   曾懿仪说她是个非典型的硅谷华人,因为她没有学过编程,对技术几乎是一无所知。“刚开始做网站,很多术语都不懂,好在我的工程师非常耐心,向我解释为什么要选这种框架、这种语言;一开始我就像是在听天书,可是到今天基本上所有这些技术问题我都能说出个一二了。”
   在她看来,自己相比硅谷的工程师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商业的理解,“这是他们最缺乏的”。她透露,团队中有两个毕业于乔治亚理工大学的博士,曾在硅谷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他们在加入米豆之前曾合作开发了一个产品,回国申请一个地方性的奖项,却未能成功;而“一点技术都不懂”的曾懿仪却凭借她的项目拿到了这个奖项。“因为他们光有这个技术,风投和政府觉得他们很难把它变成一个有市场的产品;相反我知道市场要什么,我知道怎么做成产品,虽然我写不出来,但在硅谷想找工程师来做这件事并不困难。”
   由于教育产业异常火热,曾懿仪也熟悉投资圈,她的项目上线不久就受到了中国和美国风投机构的关注。她称自己与关注教育领域的多家机构都有接触,但由于产品还不够成熟,融资没有实质性进展。“投资者也有一些顾虑,因为教育很难赚钱,投入期会很长,必须要看得很清楚才行;我们很快也会有收入,并不急于拿钱。”
   曾懿仪希望能在自己的细分领域做到最好,成为小而美的网站:“我不可能是百度,也不可能成为阿里巴巴,但我希望成为最好的游学平台”。 她表示,自己不仅将米豆作为一分事业,也将其看作使她人生更丰富的一个部分。
   对于未来,曾懿仪说自己不会像周围的很多朋友回国生活,而更有可能长期在美国定居,尽管她依旧会经常回国处理各种事物。“我在这里很习惯,回国反倒不习惯了”。 
本文出自2014-02-24出版的《电脑报》2014年第07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ChengJY)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