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人物观点 > 新闻
从滴滴优步齐涨价看:变味的共享经济
  • 2016/9/28 11:07:55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滴滴优步合并后,用户的担心成为了现实。垄断既成,那么补贴就没有了,现在用滴滴和优步打车,都很贵。当然,用“涨价”来形容可能并不确切,毕竟长时间、大规模地烧钱给用户补贴,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状态。滴滴和优步合并,垄断了大部分网约车市场,那么他们确实有理由停止补贴,追求应得的利润。于是,滴滴和优步打车的价格就涨到了甚至超过了出租车的水平,多数情况还不如直接在路边拦个出租车。而且,服务也逐渐变差,可能还不如出租车。

@王月

作者简介:成都媒体人。从来不看电视、关注科技领域、换个手机就能高潮的新时代网络宅男。相比煽情电视剧,还是IT界的各种黑科技更能让人流泪。


       滴滴优步合并后,用户的担心成为了现实。垄断既成,那么补贴就没有了,现在用滴滴和优步打车,都很贵。

       当然,用“涨价”来形容可能并不确切,毕竟长时间、大规模地烧钱给用户补贴,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状态。滴滴和优步合并,垄断了大部分网约车市场,那么他们确实有理由停止补贴,追求应得的利润。

       于是,滴滴和优步打车的价格就涨到了甚至超过了出租车的水平,多数情况还不如直接在路边拦个出租车。而且,服务也逐渐变差,可能还不如出租车。

       那么,滴滴总裁柳青所宣称的“未来人们将不需要买车,再买车就是傻”,就完全成了一句空话。滴滴和优步用低价吸引用户上车,再涨价让用户补票,其实证明,有钱还是自己买辆车比较好。不过,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我认为应该是共享经济的锅。

       优步、滴滴以及Airbnb这些基于“共享经济”软件的逻辑都是相似的:用户将手中闲置的车辆或者房屋资源拿出来,优步和Airbnb将这些资源以信息的形式发布到移动端软件上,以低廉的价格将相关服务出售给消费者。

       比如汽车,一个人可能一天仅仅使用一个小时,甚至更少(许多人周末才开车)。而理论上一部车可以使用24小时。但是优步用这些闲置的车打造了一个共享经济的平台,就大量提高了这些车的利用率。如果优步把所有汽车的闲置产能都利用起来,那么大家都不需要买车了。

       但现在看来,共享经济其实是看起来很美的一个概念。最大的问题就是其中存在的交易成本,是难以预计的。比如我们去打车,打出租车只需要走到路边拦车就行了。但打优步或者滴滴,就需要先在手机上下单,然后跟司机确认位置,然后耐心等待。

       对于司机而言,如果他的车距离较远,那就需要掉头开过来。滴滴也就算了,优步这种随机派单的更麻烦,有可能他在高架上,过来要绕好远,但他无法拒绝。而行程也是未知,说不定要把乘客要把他带好远——如果不是老司机,他可能就找不到路了,浪费双方的时间和金钱。

       这就是其中消耗的隐形成本了,最突出的就是那些需要专业化服务的行业。跟优步类似的还有快递,虽然专业化程度不太高,但如果真的随便去找个人送快递,还真是送不了。有个叫做人人快递的产品,也是想利用社会上闲散的人力资源,取代快递员收快递送快递。但问题就很多了,比如快递的安全性,包裹丢了谁负责;还有人员的来源,公司究竟有没有能力去审核那么多兼职快递员。所有这些,还都需要补贴来支撑。所以人人快递这个模式,摊子铺开了,肯定是要走上自营的道路。

       到这里你就发现了,共享经济其实没有太大的创新,最多也就是传统服务行业套上了一个移动互联网的壳。最明显的就是现在流行的上门美甲、上门按摩、上门洗衣等,这类创业公司也还不少,包括河狸家、e袋洗、小猪短租、快应等。以美甲为例,整个交易的过程其实是:A是一个专业的美甲师,而B需要美甲,B就找上某平台提出需求,某平台就通知A去上门服务。平台其实以前的中介。

       但想去当这个中介,成本就很高了,是必须要砸钱的。毕竟你所能提供的高质量的服务,完全都是建立在高额补贴的基础上的。一旦没有补贴,这些专业服务者收入回归行业正常水平,就会逼走那些兼职的人——因为他们的隐性成本更高,比如不认识路。现在的优步和滴滴就是这样,在大街上跑的基本都是专门买车来挣钱的专职司机。

        就这样,共享经济所倡导的“社交”元素,也就没有了。事实上,分享经济的鼻祖Aribnb也面临这个问题。Airbnb最早选择的房源基本都是个人房东拿单个的房间或床位出来做分享,以便大家共处一室,有交流有互动。

        但实际上,主流用户的住宿需求并不是这样,比如家庭、情侣、团队更倾向于选择独居的住所。那么,房屋中介和“二房东”就进入了市场,他们去租套房子,装修成Airbnb用户最爱的风格,再放到Airbnb租出去。现在Airbnb上已经有75%住宿的场景,房东和租客不住在一起。

        就这样,Airbnb所宣扬的“社交”理念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Airbnb就成了连锁酒店。所谓的共享经济,其实就是换了一个中介而已。

 

   

IT八卦

中国码农拿下全球第一又如何?

@奈特

    作者简介:互联网观察家。8年媒体从业经验,先后在多家知名科技媒体担任记者和编辑等职,细看互联网浪潮起落,希望用文字将观察和思考所得与大家交流。

    日前,世界著名的编程竞赛组织HackerRank发布报告:根据各国程序员在各项比赛中的表现,排出算法、数据结构、分布式系统、编程语言等几个领域的冠亚季军。在总得分榜上,中国程序员获得了第一名,而拥有最多最知名互联网公司的美国则只排在28 位。

 

    HackerRank会定期为程序员举办众多的编码挑战,然后根据程序员完成挑战的准确性和速度,对他们进行评分和分级。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程序员在数学、函数式编程以及数据结构领域的挑战中击败了其他所有国家。叱咤硅谷的美国和印度程序员,在排名上仅获得了第 28 和第 31 名。

    媒体在报道中,引用了奥运会奖牌榜的理念,对HackerRank挑战的最终排名进行点评。“如果我们现在举办一场编程奥林匹克竞赛,数据显示中国将获得金牌,俄罗斯将带着银牌回家,而波兰将取得铜牌。尽管美国和印度在科技展示推广方面做出的努力值得称赞,但他们连排名的前25位都进不了。”

     的确,当人们说到第一或者名次的时候,最好的类比就是体育比赛。不过,就像作为全球最大的体育盛世奥运会所揭示的,一个国家获得更多的冠军或者奖牌并不一定意味着其是体育强国。中国程序员在HackerRank的挑战中获得全球第一,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是一个互联网技术的强国。

     事实上,与中国远不是体育强国一样,中国离互联网强国也同样有很长的距离。正如,一个国家之所以是体育强国,关键在于体育是否在民众中得到普及和重视,人们看重体育背后的精神以及带来的健康胜过比赛的胜负。一个真正互联网技术的强国,不仅表现在写代码技术水平第一,更应该体现在互联网文化或者工程师文化是否在社会上被认可。

     反观中国的互联网环境,其一的表现是行业的盲目。正如越来越多码农的出现,并不是因为他们真正的热爱,而仅仅是因为码农能够获得相对高的收入而已。作者认识两个小朋友,一个89年、一个92年,两位在大学里都不是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而且毕业之后第一份工作也都与计算机代码无关。然而,第一份工作不到一年后,他们都通过参加代码培训班,集中培训3个月之后,“成功”转型为一个“码农”。并且荒唐的是,他们还都通过谎报工作经验而获得了与能力不相匹配的工资收入。

     说这个故事,并不是为了指责这两位年轻人,问题其实出在行业。行业的浮躁造成了集体的盲目。虽然这些年轻人通过实际工作中获得了技术能力提高,但是他们对于工资的热爱远胜过对代码的热爱。正如赞赏社交出版联合创始人、CTO刘静思表示的担心,中国整体的技术水平能力,没有遵循技术发展阶段同步提高。“大学毕业生觉得写程序比较吃香,以至于这个行业涌入大量缺乏深入钻研热情的新人。这让我有些不安。”刘静思说。

     金钱诱惑之下,大量缺乏深入钻研热情的新人成为码农,同时在现实压力面前,大量拥有成熟经验和能力的技术精英又被挤出工程师岗位。在中国公司,往往一个技术人员做到三十岁,会因为薪水上的提升、影响力上的提升,大多会转做管理岗。

     工程师30岁转岗规律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公司对于技术的认知,仅仅是把一个产品、市场、销售的理念实现的工具性人才。原亚马逊(美国)技术总监、百场汇 CTO朱瑞清把这归纳为“技术领导力”,他认为中国公司并没有对工程师的“技术领导力”看重。而在美国公司中,你会看到五、六十岁的技术人员,他们对于行业理解、公司系统架构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有数十次产品发布的经验,这将会给公司的技术方展、框架设计提供经验上的指导、商业上的辅助。

     “中国软件工程师技术能力世界第一”这个名头就像一颗美味的糖果,每个国人尝起来都会觉得心里甜滋滋的。不过,第一的美味并不能否定行业存在的问题。就好像,中国体育健儿的竞技水平能征服世界,但掩盖不了举国体制下中国体育的诸多问题。中国程序员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多一样毋庸置疑。

 
本文出自2016-09-26出版的《电脑报》2016年第38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zoey)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