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智能手机 > Android手机 > 技巧
意外的变革,康宁大猩猩玻璃诞生的故事
  • 2012-10-18 16:28:17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熊乐
  • 作者:
【电脑报在线】 2007年,在第一代iPhone开卖之前的一个多月,乔布斯把众手下都叫到了办公室,他举起iPhone,并愤怒地说:“我们产品的屏幕是不允许这样轻易被划伤的。

借助iPhone咸鱼翻身

    可是谁知道,这个转机直到34年之后的2005年才出现。那时的康宁公司日子并不好过,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也波及到了以光纤为主要产品的康宁公司,其股价从10美元跌到2002年最低时的1.5美元。2005年时,摩托罗拉发布了Razr V3手机,一大特点是用玻璃显示屏取代了传统的高强度塑料。受摩托罗拉Razr V3手机的影响,康宁组织了一个不大的团队,负责研究能否将Chemcor技术重新启用,这个项目被命名为“Gorilla Glass”,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大猩猩玻璃了,其一大难点便在于能否将4mm厚的Chemcor玻璃变得更薄。

    当2007年2月乔布斯要求康宁提供产品的时候,大猩猩玻璃的研究还没有取得显著的进展。尽管1.3mm厚的玻璃是否能被生产出来,用什么工艺,这种为汽车挡风玻璃打造的材料应用到手机上效果会怎样,没人知道答案。不过康宁公司首席执行官魏文德却答应了乔布斯的要求。一般来说一款新产品从发明到量产需要数年的时间,但是苹果给的时间却不多,只有短短几周。于是两名成分构成科学家亚当·埃里森和马特·德吉内卡接到了一项任务,负责找出并改造公司已经使用的一种工艺,以便能在苹果最后限定日期前制造出大猩猩玻璃。

    事实上,亚当·埃里森和马特·德吉内卡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熔融下拉”工艺,就是将熔化后的玻璃从一个容器倒入耐火槽,并通过耐火槽的两侧向外溢出,然后在耐火槽的下方汇聚,并按照设定一定的速度进行“下拉”,从而形成连续不断的玻璃薄片。找到合适的工艺之后,亚当·埃里森和马特·德吉内卡又发现要实现1.3mm的厚度以及更好的视觉特性,必须对Chemcor玻璃的成分进行改变,包括改变几种氧化物的含量以及加入一种新的秘密成分等,从而提高玻璃的粘性、抗压应力和离子交换速度。这个研究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大猩猩玻璃的量产工作5月份正式启动,6月就生产出足以覆盖7个足球场的产品。

大猩猩玻璃受压测试

    尽管大猩猩玻璃的研发工作进行得还算比较顺利,但还是没能赶上首批iPhone的生产。而在iPhone开卖前一个多月,本文引言中的那个故事发生了。于是换屏工作便大规模展开。新的屏幕在当天午夜就到达了工厂,富士康的领班紧急集合了8000名工人,每名工人都发了一杯茶和一些点心,之后8000人在半小时之内全部上岗就位,12小时一轮班开始为iPhone换玻璃屏幕,这项工作一直持续了96个小时,而每24个小时的 iPhone产量为10000台。

    iPhone发布之后,其采用的大猩猩玻璃深受用户的好评。而在短短5年时间以内,大猩猩玻璃被应用到了智能电视、手机、笔记本等750多种产品上,成为我们IT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出自2012-10-22出版的《电脑报》第42期 D.平板数码
(网站编辑:史健)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