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IT业界 > 新闻
VR虚火迷局:市场还未繁荣,资本已开始撤离
  • 2016/10/26 10:07:21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目前的VR仍处于手机“大哥大时代”,至于何时抵达“智能机时代”,没有人知道确切时间表。显然,能否熬过漫长而残酷的培育期,是那些VR创业者们所要面临的最重要挑战。



特约记者  陈锡明

    兰亭数字联合创始人庄继顺最近很不开心,他甚至曾经一度对外唱衰自己所在的VR行业。

    这家专门从事VR音像制作的创业公司,在今年3月获得了华策影视等3150万元投资,估值达2.1亿元;员工也从年初的20来人,快速增长到现在的100多人。

    2015年以来,身处承载着创业者和投资人太多期待与热情的 VR (虚拟现实)行业,兰亭数字推出了中国第一部VR电影《活到最后》,还几乎将VR视频所有方向尝试了一遍,包括直播、综艺节目、真人秀、演唱会、体育赛事、新闻、旅游、纪录片、极限运动……不过,当这些内容放到各 VR 内容分发渠道上时,却几乎无法为其带来营收。最终,兰亭数字砍掉了业界最看好的新闻和旅游两个业务版块,第二部VR电影也迟迟没有推出消息。

     更重要的是,在2016年上半年,这个行业还被称为“VR元年”,但在过山车般的几个月后,“VR寒冬”声音已喧嚣尘上:国内VR投资数量和金额锐减,新三板挂牌VR公司绝大部分亏损,上百家硬件公司技术短板仍未解决且出货量堪忧,线下体验店勉强维持现金流的只是少数,内容开发盈利模式仍然难寻,即便是兰亭数字这样最优秀的内容制造商也没能赚到钱……

     用一位业内人士的说法就是,目前的VR仍处于手机“大哥大时代”,至于何时抵达“智能机时代”,没有人知道确切时间表。显然,能否熬过漫长而残酷的培育期,是那些VR创业者们所要面临的最重要挑战。

 

虚火的繁华


庄继顺


    10月19日,锤子M1发布会疯狂刷屏。为了举办这场 “东半球最好的相声表演” ,老罗选择在包括VR的四个平台上进行直播,并在微博上隆重介绍其 VR 合作伙伴。

    然而,相较于刷屏的老罗本人和锤子M1,VR 直播却不温不火,它甚至很少见诸于发布会后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评论中。

    这正是目前 VR 发展的一个缩影。它足够火爆,但大众对于 VR 的了解,仍然停留于对其体验只言片语的描述,在 “神奇”、“身临其境”这样的形容词轰炸后,让人依然难以认清 VR 行业的发展进程。

    对于很多VR从业者和投资来说,同样很难寻得一个清晰的答案。

     “VR多久才能开始赚钱?”如今,作为兰亭数字联合创始人的庄继顺主要负责BD工作,从去年开始,他与投资人沟通时,这是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你会发现他们很多人根本不想了解你为什么想做VR、你的愿景是什么,他们坐下来就说——如果你同意让我投,现在就可以跟你签风险投资协议。”他不开心甚至唱衰VR行业的地方在于,“今年初的那一波资本太疯狂了,虚火噌的一下拔得老高,让中国的VR公司过早扎入了商业化。”

     VR商业能量的爆发始于2014年3月。彼时,Facebook豪掷20亿美元收购美国VR公司Oculus,被视为VR产业最重要的转折点:从那一天开始,VR这个十几年来鲜为人知的科研领域瞬间转场,成为过去两年科技创投圈最热闹的产业领域。

    这场收购也开启了一场全新的赌局与搏杀。做水泥的来了,干软装的来了,安窗帘的来了,造钢铁的也来了,95后创业者也来了。VR论坛场场饱满,人人张口必“VR”。腾讯、阿里、小米、华为、京东、爱奇艺、乐视、优酷、搜狐等推出各自的VR产品计划;在智能手机市场一蹶不振的HTC,试图依靠VR头显拯救自己;8月,诺基亚带着OZO VR相机宣布回归中国市场。

    “在2016年上半年,谁进入VR不是新闻,谁没有进入才是新闻。”移动互联网创业孵化器——创客总部创始人李建军对VR虚火也很有感触,他回忆说,“每个月都有八九场VR分享会的主办方想邀请我当演讲嘉宾,我问对方,可以讲点别的吗,他们说不行,因为现在这个最热。”

     根据李建军的观察,这类项目在今年一季度,仅是中关村地区,每天获得投资的项目就“接近4个”,几乎每天都有上市公司宣布成立VR投资基金,每家券商都在熬夜专业VR行业分析报告。“一季度在国内大概投出去170多亿元,其中VR、AR相关的项目,占据30%~40%,很多公司估值几亿上十亿元,这说明泡沫已经非常大了,这情景跟之前O2O爆发又破灭的情况差不多。”

      疯狂的不仅仅是资本。目前全国大概有将近3000个VR创业团队,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深圳,覆盖硬件、软件、内容、平台、媒体全产业链。朱祎舟,峰瑞资本早期项目负责人,他曾遇到一个很自信的创业者,称现在行业排名前三的VR创业公司都已经被收完了,如果你(朱祎舟)不抓紧,那么我们也就被抢走了。


惨淡的消费市场



     现在,这场日渐喧嚣的赌局,已经孵化出了形形色色的VR产品,售价从几十元到数千元不等。淘宝和深圳华强北,仍然是出货量最大的线上和线下渠道,只是,消费者花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从此购回的国产山寨VR设备,毫无技术可言,更像是一种玩具快消品,只会误导消费者对VR体验的认识。

     对于更多的创业公司而言,同样很难有真正拿得出手的产品,即便是那些上市的产品,也几乎很少有真正解决头晕、体验效果差等核心问题。

     “很多创业公司做的VR头盔无非就是一个显示器。”超维星球董事长唐斌直言。2015年,超维星球正式启动VR Lab计划,在半年时间里孵化了近10个项目,但在唐斌看来,创业型公司解决不了系统性的产业链配套问题。“VR行业太早期了,之前做3D的、各个行业相关的不相关的都扎进VR领域,每个人都说自己有核心技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这并不全是创业者的错——资本的疯狂,很多时候并不是助力,而是破坏了一个行业本应有的节奏。“理论上讲,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得迭代几次,才应该被商业化,可是资本直接催熟了,这就意味着太多的不成熟。”庄继顺说,一面是企业的并不成熟,一面却是不得不面对投资人的“盘查”。“做起来蛮痛苦的。”

      除了核心技术问题,随着资本的疯狂,人们也开始关注,用户规模是否足够支撑公司活下去?

     蚁视是国内最早做VR商业化的硬件公司,据其创始人覃政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说法,其推出的VR眼镜官方售价199元,在全球已经售出50万台。而且“蚁视的水平在中国是第一,在全球是第三。全球的第一和第二是Oculus和HTC。”不过,并没有第三方数据报告支持上述说法和数据。

     事实上,即便是Oculus、索尼、HTC等国际大厂,对自己的真实出货量和订单也讳莫如深。Oculus 曾宣称 Gear VR 曾在 2016 年月活突破一百万,但这个数据引起了业界广泛的质疑,此外还有相关数据显示,依靠VR产品续命的HTC,2015年3月推出了VR头显HTC Vive ,截至目前出货量大约在14万台,想要完成今年 40 万台的销售预期已几乎不可能。

     来自 Steam 的数据更是显示,HTC VIVE 的用户增长在 8 月以来几近停滞。不过,当前在VR头显领域内,HTC Vive设备的占比却已达到66%,是Oculus Rift的两倍,也就是说,Oculus Rift的装机量才四五万——Steam是当前最为便利和炙手可热的VR游戏平台,与HTC、Oculus 都有亲密合作。尽管这个数据不一定准确,但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究其原因,还是消费者并不清楚,如何增加对VR产品的粘性,无论是Oculus Rift,还是Gear VR ,其体验功能都极其有限。买了产品后是每周用一次,每月用一次,还是在试完了应用商店上的主打游戏和应用后,就束之高阁了?

     事实上,即便是曾经称VR是“下一代主要计算和通信平台”的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最近也开始表示,不清楚VR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大规模普及,“可能是5年,也可能是10年,甚至是15或20年,我认为至少需要10年。”2014年,Facebook以20亿收购虚拟现实设备制造商Oculus,但扎克伯格的高歌猛进在Oculus和HTC VIVE现实的出货量面前渐渐冷却。

    

内容是个更大的坑


      中国第一部VR电影《活到最后》

      如果说,VR硬件还是大玩家的角斗场,那么被无数创业者寄予厚望的软件、内容、生态产业链,则是个更大的坑。

   “内容是VR产业比较下游的部分,离钱最远,硬件在市场上铺货就会有销量,我们则要等到有人愿意为内容付费了,才能赚到钱。”庄继顺说。

     7月27日,VR电影《活到最后》在韩国釜山举办的亚洲新媒体节获得了“最佳VR短片奖”。这部被庄继顺视为实验性的VR影视作品,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VR电影,由兰亭数字在2015年完成制作。电影长度是12分钟,拍摄前期准备了3个月,拍的时间只用了1天半,后期制作又用了3个月时间。

      但是这部VR电影并未给兰亭数字带来什么收益。此外,VR视频的成本之高也出人意料——根据庄继顺的说法,目前兰亭数字制作质量比较高的VR视频,每分钟大概在6-7万左右。按照这个说法,那么《活到最后》的成本,大概在80万元左右。

     另一位VR内容商,热播科技CEO张庆浩也表示,专业VR内容制作公司,如果用自己团队的话,每分钟数万元成本是最起码情况。这还只是纯实拍类型的VR视频,如果要加入后期CG等技术,成本将会更高,“做CG一秒两万元”。

此外,根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外最牛逼的VR电影《HELP》和《LOST》,平均每分钟的制作成本达到100万美元(即每小时6000万)。

成本高,但卖出的版权费不高,是亏钱的主要原因。庄继顺说,兰亭从2014年9月份成立到现在的两年时间,一共做了160多部VR内容,其中有一半是废片,但是目前它们卖出一部VR作品,“版权费大部分是几万,几十万的也有,但超百万元的没有,国内用户也没有付费的习惯”。

除了成本,演员、拍摄、编剧、美术、灯光、后期等等,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验。因此,兰亭数字目前主攻的还是制作相对更容易的综艺节目和VR直播方向,试图变现粉丝经济,但问题同样一个:当这些内容放到各 VR 内容分发渠道上时,却几乎无法为其带来营收。

 1年前,与VR影视同样被视为最有可能实现爆发的内容方向还有VR游戏。但是,截至目前为止,这个爆款游戏依然没有出现,创业者们想直接从用户手中赚钱的想法几乎破灭。

     一度被热捧的 IP 也失去了魔力。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机构投资人表示:“现阶段,IP 是没有价值的,因为没有用户基础的 IP 无法称之为 IP。更何况,就仅有的这些 VR 用户里,又有多少是某个特定 IP 的粉丝呢?”

     在直接面向消费端的产品和服务中,目前只有一些线下体验店活得相对体面。记者综合多方调研数据预测,2016 年国内的 VR 线下体验店将扩张到 3000 到4000 家。不过,这个过程中也会经历了一轮轮洗牌。最开始以蛋椅为主要体验形态的体验店已经没有机会,而现在主流的体验店基本以“HTC VIVE+体感设备”的配置为主,在内容上则包括购买授权、与内容团队合作分成、自研等几种来源。

     线下体验店方案提供商玖的VR透露,截至2016年7月,体验过其产品的人数已有近2000万人次,其获得内容分成达到近4000万元。眼界科技也表示,旗下一百七十家线下体验店,单店月营收在10万到25万元,业绩最好的是深圳罗湖万象城四楼的体验店,7月份营收突破40万元。

     不过,体验店也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生意,同样需要在设备和内容上持续投入。而且现阶段VR体验店营收依靠的是消费者好奇心驱动买单,二次消费率很低,红利期消逝速度很快,下半年以来不少以蛋椅为主打的体验点纷纷关门转让也印证了这一点。


逃离中国VR市场的投资者


    今年8月,有媒体采访多位业内人士后表示,目前的VR仍处于手机的“大哥大时代”,至于何时抵达“智能机时代”,没有人知道确切的时间表。

    当时,还很少有人想到,VR行业还未过完2016这个“元年”,业界的“寒冬”声音就已不期而至了。

    与2015年、2016年上半年资本疯狂相比,现在的资本对VR如临寒冬。数据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国内有18家VR创业公司拿到了融资,6月至8月这个数字缩减到四五家,甚至在个别项目上,资本已经退出。

     9-10月,记者尚未查询到一例上亿元的投资。即便那些拿到了投资的创业公司,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VR创业公司估值相比今年1-3月份普遍降低三到四成。业内人士称,资本遇冷的一个原因,是三星、HTC、Facebook等几家大厂的产品面世后,并没有迅速普及带来的影响。

     “在国内,我们直接把VR头盔项目屏蔽掉了,”经纬中国合伙人万浩基说。经纬美国是Oculus的A轮投资者,在Facebook并购Oculus后退出并获得了丰厚回报,也因此被贴上了“目前VR领域赚钱最多的投资者”的标签。但在国内,经纬中国却一个VR头盔项目都没有投。

     此外,根据数据显示,在新三板挂牌的11家VR公司上半年仅2家盈利,分别是盟云移软和腾实信,合计盈利约3200万元。皆悦传媒基本维持盈亏平衡。其余8家VR公司则出现不同程度亏损,合计亏损约2700万元。身临其境作为新三板VR挂牌“第一股”,今年上半年业绩大幅下挫,营业收入仅为1340.14万元,同比下降62.43%;净利润亏损646.75万元,同比下降194.48%。A股上市的明星VR公司业绩也并不好看,暴风集团虽然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886万元,但市场对暴风魔镜业务“剥离”的质疑声一直不断,多少有为避免拖累母公司财务报表的考虑。

     业绩大幅下挫的身临其境,在今年6月正式推出VR主题公园,并将2016年发展目标定位为400家,2017年发展目标为1000家。但媒体报道却显示,截至目前,身临其境的主题公园仅建成70余家,距离今年400家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众多的VR创业公司,尚未看到希望,就已悄然死去。最近三个月,诺亦腾来了很多应聘者,这些人很多来自于VR头盔的创业公司,有些甚至是总监或者研发部门负责人。“这些公司的速度放缓了,或者员工自己也觉得公司好像情况有点不对劲,就选择换地方了。”诺亦腾CTO戴若犁称,他感觉到VR头盔市场正在重新洗牌。“硬件现在已经开始有泡沫了,很多公司都在转型或者裁员中坚持,最终没有撑下来的就只能关门了。”

     据业内人士称,以 PC 头显起家的公司都慢慢转向了技术门槛较低的 Cardboard 式眼镜盒子类产品或一体机产品。即使如此,这些硬件公司也已经不再被资本看好。

     “VR只是改变了部分行业而已。从VR目前的阶段来说,还需要一段时间去酝酿,从技术到内容,各方面都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它可能也会在诸如做大做强以及估值等方面遭遇天花板,现在很多人可能还没认清这个事实。”万浩基说。在经纬美国刚投资了Oculus时,万浩基就曾和美国的合伙人探讨过VR行业的投资,同事给他的建议是,VR行业还没有完全起来,这个市场还是太小了。

     而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新浪C+峰会上,蚁视创始人兼CEO覃政同样表示,“投资人现在都不看好VR硬件投资,这是非常确定性的。投资人暂时先不要投VR硬件,因为现在标准尚未确定”。覃政认为,现在这个行业第一阶段都没有完全把格局确定下来,真正成为主流的产品形态还没有出来。

     但国内VR资本市场遇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很多资本并不是在撤离VR市场,而是在撤离中国VR市场。今年一季度,海外AR/VR市场获得投资达17亿美元,其中有10亿美元投资来自中国。

     阿里巴巴于今年2月投资MagicLeap;腾讯于今年6月投资Meta,网易于今年8月投资NextVR;盛大分别于今年5月、6月投资SpaceVR和Lumus——目前,盛大已经成为全球 VR 领域内最活跃的投资机构之一,最名声在外的一笔投资,便是成为了大型 VR 主题乐园 The Void 在其创始人之外的唯一投资者,但它没有投资任何一家来自中国的VR 公司。

     “一方面,国内 VR 团队炒作居多,技术经验都不到位;可另一方面,他们的估值却丝毫不比国外团队低。相比之下,海外市场则更加理性,项目也更符合我们的价值判断标准。”一位基金投资人评价说。

 

相关链接:

半个中国都建“VR小镇”,最后能活几个?


  虽然VR产业发展面临诸多短板,但在不少地方,VR已经成为很多当地政府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上马项目。

今年9月,重庆市经信委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中提出,重庆将通过引进和培育虚拟现实企业,构建涵盖虚拟现实关键元器件与软件、整机设备、内容制作、分发平台、行业应用和相关服务的全产业链条,力争到2020年实施30个以上虚拟现实应用示范工程,形成以10家以上骨干企业为龙头、500家“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为拓展的基本完善的虚拟现实产业体系,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

    今年4月,福州市政府出台了全国首个VR产业专项扶持政策。5月,“十三五”数字福建专项规划出台。而在2月初,南昌就积极打造VR产业基地,计划未来3-5年内培养1万名专业技术人才,发起总规模为10亿元的VR天使创投基金,落实100亿元规模的VR产业投资基金,聚集1000家以上的VR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超过1000亿元的产值。

     此外,贵安、青岛、成都、郑州、嘉兴、武汉、宁波、长沙等十几个地方已经或者正在进行VR产业的发展规划,“国际化”、“全国影响力”、“VR之都”、“世界VR中心”也被广泛运用到各个小镇的宣传中。

     那么,半个中国都建的“VR小镇”,最后能活下来几个呢?

     “除新一轮政府扶植基金会进来。这类基金与商业投资不一样,没那么多附加条件。”在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副教授翁冬冬看来,政府扶植虽然不像商业嗅觉那么灵敏,“但在中国,政府还是一股非常重要的力量,不容忽视。”

     记者发现,政策与VR小镇同时到来,各地纷纷启动的针对VR的招商引资,争抢VR企业、VR研究机构和VR人才,建立本地VR产业集群,对VR行业发展有促进作用。

     不过,HTC Vive中国区总裁汪丛青从VR产业特征分析却认为,地方政府建设VR产业园的做法不一定是最优选择,因为VR是高新技术产业,并不需要成百上千人在一个工厂或者园区里工作。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对于VR企业来说,并不需要太多设备,因此不太适合入驻产业园。而以大多数地方建设产业园的经验来看,大多采取的仍是税收等优惠政策,并不能给予VR企业额外的支持。同时,贸然上马项目,招商结果很可能良莠不齐,造成行业的虚假繁荣。

     无论如何,在地方政府的高度期望下,VR又一波热潮将很有可能以产业园方式出现,将有越来越多资源被裹挟进技术尚未成熟,格局远未落定的VR产业中。


声音:

VR产业还有很多不成熟

——紫牛基金合伙人张泉灵

     从投资界的角度,张泉灵表示,尽管VR在过去一年中很火,但投资界基本上是谨慎乐观的态度,投向人工智能的钱比投向VR的钱要多。首先,硬件标准不清晰;其次,VR计算平台的落地不清晰;第三,内容是否有足够的沉浸感,并且让用户买单仍存疑;第四,内容制作团队依旧不成熟。


 
本文出自2016-10-24出版的《电脑报》2016年第42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zoey)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
读者活动
48小时点击排行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