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生活 > 新闻
可植入式芯片——人机交互的终极进化
  • 2013-5-20 13:24:56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薛昱
  • 作者:
【电脑报在线】从小说《神经漫游者》到电影《头脑风暴》、《智能谍变》,从连续剧《危机边缘》到游戏《EVE星战前夜》,有关可植入式芯片(植入体)的幻想从来没有停止过。究竟可植入式芯片有着怎样的魅力,它的存在能为人类带来什么?

技术:电子与生物融合的难题

    正常而言,普通生物体之间的融合(比如器官移植)由于两者相互间尚属同类型物体而容易融合,但可植入式芯片相对于大脑而言并非是“活的”东西,如何将这两者结合在一起呢?

    可植入式芯片与人之间的交互靠的是信号的传输和转换。动物的内在和外在的绝大多数行动都是依靠大脑细胞的控制,对特定的细胞进行刺激,就会使其发出相应的命令(例如让手动,眨眼睛,回忆过去),以信号的方式通过神经传到身体各个部位。而整个过程则可以通过神经影像技术进行拍摄和整理。在神经影像技术所建立起的大脑控制内容数据库上,将可植入式芯片植入大脑对应的控制位置,利用其对大脑进行电刺激,阻止或记录(或同时记录和刺激)从大脑神经元传入或传出的信号,间接获取被植入人的特定信息或向其输入执行特定命令。

在这一基本原理上,将可植入式芯片植入大脑的不同位置,就会实现不同的功能。例如美国南加州大学的西奥多·伯杰在人工记录老鼠记忆实验中,将芯片植入到老鼠海马体次区域CA3和CA1,完成了老鼠学习记忆的读取、记录和输入,实现了老鼠行为方式的可控性。

通过神经影像技术,研究人员便可以归纳整理出大脑各个部分所控制的内容,进而为可植入式芯片的植入位置和控制方式提供依据

    如果说确定可植入式芯片的位置和强度是生物学上的难题,那么可植入式芯片的形态和材质就是多方面的大问题了。目前,可植入式芯片由各种各样的材料(例如钨、硅、铂、铱,甚至不锈钢)构成,但都存在一个问题:无法长久地留存在人体内,要么引发人体病变,要么芯片被腐蚀损坏。目前,大多数在实验室中使用的可植入式芯片多由多电极阵列构成,而其中又以硅制的密歇根阵列和犹他阵列最为闻名。它们通过阵列尖端进行神经信号的收集和传送双向行动。

通过犹他阵列,研究人员可以获取残障人士的大脑需求,将其转换为信号传送给机器人手臂来喂水(做组合图:人头上的就是犹他阵列)

本文出自2013-05-20出版的《电脑报》2013年第19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