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生活 > 新闻
电影领域崛起的新兴技术
  • 2014-3-11 13:21:01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邓晓进
  • 作者:
【电脑报在线】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出现,这里摘选了一些与我们的观影体验息息相关的“新技术”,让我们看看这些技术将给电影带来什么。
   随着电影工业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出现,这里摘选了一些与我们的观影体验息息相关的“新技术”,让我们看看这些技术将给电影带来什么。

杜比全景声:超乎想象的极致听觉体验
   杜比全景声是一种全新的影院音频平台,他在荧幕后方、房顶上等各个方位布置64个扬声器,从而获得更加精确的空间定位能力和细节还原能力。
   2013年包括《一代宗师》、《地心引力》在内的数十部电影都采用了全景声技术,它改变了影片的音频创作形式。
   在这64个扬声器的帮助下,观众可以感受到脚下大地的轰鸣,也可以感受到来自头顶上方直升机的盘旋声。听觉上的空间感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扩展。
   除了更多的扬声器,全景声技术还提供了全新的扬声器控制方式,可以精确控制每一个扬声器独立工作。它支持128个无损声音元素的同时处理,并通过元数据的形式记录导演意图,影院可以根据需求自定义需要播放的声音元素。
   目前在中国大陆,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武汉、广州等多地都有装备了杜比全景声技术的电影院。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上网搜索一下离自己最近的电影院,在下一次有采用全景声技术的电影上映之时,好好去影院体验一把全景声带来的听觉震撼。 
48帧:视觉从未如此清晰


在《霍比特人》拍摄中,使用了新型3D摄像设备

   《霍比特人》率先使用48帧拍摄也让许多人记忆犹新。48帧甚至60帧的视频,有可能会成为未来电影的主流。
   24格定律似乎是电影雷打不动的定律,也是文艺青年口中指代电影用的词汇。每秒钟24帧的放映速度来自于人眼视觉暂留现象的底线。
   但事实上这样的速度是不够的,如果场景中的物体运动速度快一点,实际上每一帧画面中的运动物体都有轻微模糊,而不是完全清晰的。
   在摇动镜头的时候这一现象也会非常明显。但当每秒钟的帧速率提升到48帧的时候,奇迹发生了,画面变得更更干净、清澈,运动镜头变得非常清晰。
   在我们看3D影片时,帧率过低导致的模糊是导致恶心、眩晕和视疲劳的罪非祸首之一,因为我们的大脑在形成立体视觉的时候默认看到的世界是一个每一帧画面都清晰的世界,一旦有运动模糊,就会触发人的不适感。
   48帧技术很大的缓解了这样的问题,让3D画面变得清澈、舒适、缓解持续观看的视疲劳。从这一角度上说,3D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带动48帧技术的广泛应用,到那时无论是2D还是3D,我们都会看到更加清晰逼真的电影了。

4K民用化与高分辨率电影拍摄


4K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电影的面貌

   在今年的CES展会上,众多民用级别的4K显示设备和4K摄影机都引人关注。4K设备也日趋成熟,很可能你刚刚购买的1080P电视机,很快就要落伍了。
   4K主要是指电视行业的3840*2160的分辨率以及影院放映的4096*2160分辨率。他们的像素数量是现在主流1920*1080播放设备的4倍,带来了更加真实的画面质量。
   4K究竟有多清晰呢?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一个调色工作室里,一个女演员看到4K投影机上自己的画面,不禁惊呼:“屏幕上的我为什么那么漂亮!”全场的人都听到了她的感叹,制片人也连忙和女演员普及4K的知识。
   女演员又问:“那观众看到的我也像屏幕上那么漂亮吗?”
   “再等等,等明年电影院的4K设备普及了,观众就能看到漂亮的你了。”制片人回答。现场所有的人都偷笑着制片人的回答过于实在。
   制片人过于实在的回答也体现了4K的价值:当4K放映设备普及之后,无论我们在家还是在电影院,都能看到更加超乎想象的美丽画面。
   在制作流程中,高分辨率图像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麻烦。RED公司的Dragon摄影机目前最高可以支持6K画面的拍摄,这意味着如果后期放映只需要使用2K或者4K的画面的话,编辑人员可以从前期拍摄的6K画面中剪裁出4K的那部分,可以实现对于后期画面缩放的无损化操作。
   但是更清晰的图像也带来更多的问题。比如4K拍摄中,演员化妆的不到位、头发凌乱、衣服上的起球、摄影机高感光度产生的噪点,都会变得比往常更容易察觉。这对于前期的化妆和拍摄,实际上带来了更高的要求。当然,4K的文件体积也更大,储存也是一个问题。

 

记者手记:从奥斯卡技术奖到中国电影工业
   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对于技术的关注之早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从1931年起,它就开始颁发科学与技术奖了,并且一直把这项传统延续到了今天。
   只有那些大范围应用后取得使用效果并经过历史检验的技术,才有可能获得学院奖的青睐。
   回顾科学与技术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些今天大家都熟知的、非常重要的技术,都榜上有名。比如我们现在都熟知的IMAX技术,这一技术颠覆了传统的观影体验,带来了完整的沉浸式观影体验。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这些获奖的项目不仅仅在当时带给了人们耳目一新的震撼力量,而是具有非常广的延续性和兼容性。他们更多地提供了一种创作的平台、创作的方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去容纳未来可能产生的技术。
   今天的奥斯卡科学技术奖,从获奖项目上可以看到与过去已经发生了明显的不同。如果前人的努力更多的是在一些基础领域的开创,比如更大的屏幕、先进的摄影机、制作软件的诞生,那么现如今的技术则更多地从宏观领域转入了微观,转入了细节。
   这些细节与计算机硬件科技、工程制造的工艺一同提升,完善前人的大框架,通过细节上的创新去把过去实现得粗糙的效果做得更精致,把过去实现复杂的效果变得轻而易举。
    除了航拍飞机,本次获奖的项目涵盖了众多的科技门类。仅是在游戏玩家都比较熟悉的3D运算领域里就有众多项目获奖。
   ILM Plume System对于火焰,爆炸等效果有着出色的模拟。这一技术使用了完全的GPU运算而不需要CPU的参与,在架构上是创新的;
   FLUX气体模拟系统,这个系统采用了新的运算方法配合多线程的先进硬件,让流体效果模拟同时具备优质的效果和高效率;
   “泥盒”技术让艺术家可以更方便更有力地通过类似“雕刻”的方法在电脑上创建三维模型;
   Zeno程序框架的架构和研发。这个开放的架构被应用在了很多奥斯卡获奖的影片的视觉效果创作中。
   在图形图像领域中,OpenColorIO色彩管理系统保证了画面在各种设备和应用程序中视觉上的一致性。
   在创作领域,很多读者熟知的Zbrush三维建模软件业榜上有名。
   透过对于颁奖项目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些获奖的技术奠定了电影里各种视觉奇观的基础。通过了解这些获奖项目,可以弄明白很多大片是如何做出来的、是使用哪一种技术做出来的。
   但同样很明显的是,获奖名单中一些与光照、运动控制、航拍有关的技术,也更加着眼于把虚拟场景和实拍场景进行融合。
   比如新型的现场光照系统就更着眼于把拍摄现场在现实中打出来的光与绿幕被抠除以后所要合成的场景的光线进行匹配,获得更加真实的效果和快速的工作流程。
   而就算是航拍器这种在实拍中应用的技术,也在电脑控制的精度上做足了功课,整个飞机可以说是搭载了最先进的电子控制技术,让整个飞行更可控。
   这是工业化的电影流程的特点,需要依赖大量的计算机技术去进行保障。有了这些保障以后,才能确保无论怎么样天马行空的创意都能通过各种技术变成真实存在的电影画面。而工作流程中的计算机科技,则更多地保障了影片流畅、高效率、高安全性的拍摄,对于工业化的电影流程也是一种保障。先进的技术看似冷冰冰,但实际上富于人情味。
   奥斯卡对于影视技术的关注值得引起我们的深思。目前的华语电影圈里类似的奖项还不成规模。
   对于中国电影的工业化而言,技术的进步是必须的。中国人投资的科技项目获得奥斯卡只是一个起点,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可以有更多中国人主导的项目获奖,而我们也可以拥有类似“奥斯卡科学与技术奖”的奖项,去鼓励国内那些优秀的电影技术人才。 
本文出自2014-03-10出版的《电脑报》2014年第09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