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装机升级 > 电脑外设 > 评测
16GB USB3.0 闪存盘横测
  • 2013-12-21 17:12:52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王宇
  • 作者:
【电脑报在线】今年以来,随着闪存颗粒价格的逐步走低和USB 3.0接口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容量闪存盘开始采用USB 3.0接口,让数据的交换和随身携带变得更容易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虽然闪存盘价格在下降,但超过32GB的超大容量的容量闪存盘由于价格原因相对来说也选择者寥寥,毕竟容量为16GB的闪存盘无论是拷贝视频还是文件都基本够用了。
  今年以来,随着闪存颗粒价格的逐步走低和USB 3.0接口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容量闪存盘开始采用USB 3.0接口,让数据的交换和随身携带变得更容易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虽然闪存盘价格在下降,但超过32GB的超大容量的容量闪存盘由于价格原因相对来说也选择者寥寥,毕竟容量为16GB的闪存盘无论是拷贝视频还是文件都基本够用了。因此,本期的年度横测,我们针对16GB的闪存盘进行横向测试,以帮助各位读者从品牌繁多、价格差异较大,挑选出最值得购买的产品。


影响性能的因素
  我们都知道,闪存盘的结构其实比较简单,最主要的组成元件就是主控芯片和闪存颗粒,而这两者实际上也决定着闪存盘的性能。
  闪存颗粒是SLC、MLC还是TLC:目前市场上存在着SLC、MLC以及TLC三种闪存颗粒的闪存盘。SLC颗粒的闪存盘在速度上有明显的优势,SLC是指一个Block(数据块,闪存的基本存储单元)只有两种电荷状态分别表示0或者1,因为只需要一组高低电压就可以区分出0或者1信号,所以无论是载入速度还是数据传输的速度都远高于采用其他两种颗粒的闪存盘,在能耗上SLC也要低于MLC。此外,由于SLC颗粒可以保证十万次左右的稳定读写,因此它有着更长的使用寿命。
  MLC颗粒采用较高的电压驱动,通过不同级别的电压在一个Block中记录两组位信息(00、01、11、10),大幅提升了记录密度,但同时一个Block存储两组位数据也就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读写,与SLC相比较,MLC生产成本较低,容量大。
  TLC颗粒是MLC颗粒的技术延伸,一个Block中可存放3组位数据,成本进一步大幅降低。不过TLC闪存虽然储存容量变大,成本低廉了许多,但性能也大打折扣,因此仅能用在入门级的闪存盘产品上。
  当然,由于不同厂商的技术水平不同,通过一些驱动层面的优化,即便是采用同样的主控芯片和闪存颗粒,制造出的闪存盘还是会有相当的性能差距。


我们如何测试
测试平台

处理器:Intel Core i7 4770K
主板:Intel DZ87KLT-75K
内存:宇瞻DDR3 1600 2GB×2
硬盘:Sandisk SSD 120GB
显卡:昂达GeForce GTX 760
显示器:DELL U2410
电源:长城巨龙1250
系统:Windows 7 64bit中文版


  在本次测试中,我们主要测试每款闪存盘的读写性能,我们使用ATTO Disk Benchmark和CrystalDiskMark进行顺序读写测试及随机读写测试,同时还用Fastcopy来拷贝5000个4KB小文件和1个2.96GB的大文件,以测试这些闪存盘在实际文件读写中的表现,通过测试结果来考查参测闪存盘在实际应用环境和理想测试环境中的性能。
  由于所有参测闪存盘均为USB 3.0接口的产品,因此我们将它们统一接在主板的USB 3.0接口上,以免接口传输带宽影响了产品的最终表现。测试完成后,我们将利用ChipEasy V1.6检测各参测产品的主控芯片和闪存颗粒。
   在测试结束后,我们将对参测闪存盘进行评分,并对参测闪存盘中的成绩突出者进行推荐,给予“2013年度测试编辑推荐奖”。每款产品有4项分值,分别是读写性能、品牌及做工、附件及安装通用性、价格,本次打分的规则如下:每款产品的读写性能占总分的50%,价格占总分的20%,品牌及做工占总分的15%,使用及携带方便性占总分的15%。

参测闪存盘综述




本文出自2013-12-23出版的《电脑报》2013年第50期 E.硬件DIY
(网站编辑:pcw2013)


我来说两句(0人参与讨论)
发表给力评论!看新闻,说两句。
匿名 ctrl+enter快捷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