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科技生活 > 新闻
人形机器人离我们还有多远?
  • 2022/8/24 16:28:03
  • 类型:原创
  • 来源:电脑报
  • 报纸编辑:电脑报
  • 作者:
【电脑报在线】马斯克、雷军相继宣布布局后,人形机器人成为互联网风口上最闪耀的明珠!

马斯克、雷军相继宣布布局后,人形机器人成为互联网风口上最闪耀的明珠!


“人形机器人”投融资热浪袭人


“铁大”来了!在8月11日小米秋季新品发布会上,雷军“截胡”马斯克,率先发布一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


尽管没有量产计划,且成本高达六七十万元,但小米的“造人”计划还是引爆了资本市场,多只概念股持续井喷。而这已非机器人概念股今年的首波行情。两个多月前,马斯克宣布将于9月30日推出TeslaBot“Optimus(擎天柱)”原型机,身高1.72米,重量57千克,体型比CyberOne略矮小,售价也比CyberOne更低,预计约为2.5万美元,有望在2023年投产。


事实上,人形机器人并非新概念,近百年来,一直不断有行业巨头入局。早在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人形机器人“Televox”,虽然还不能走动,但可抬起接收器接听电话;1973年,早稻田大学推出真人大小机器人“WAROT-1”,并为其配置了机械手、人工视觉和听力装置等。诞生于1992年的波士顿动力更是持续研发人形机器人。2013年,波士顿动力即推出第一代人形机器人“Atlas”,目前已几度更新换代。


而除了上面提到的明星企业外,国内优必选、闼机器人等企业同样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多年,储备了大量的技术,以闼机器人为例,达闼已提出2025年打造机器人保姆的口号,“大方向是要做人形保姆,希望人形机器人进入到家庭,为人们解决最基础的又不得不做的家务,比如打扫卫生、做饭等,甚至是更进一步,帮忙照顾老人。”


科技企业跨界“造人”的商业逻辑

根据特斯拉方面及马斯克的介绍,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被命名为Optimus,与好莱坞电影《变形金刚》中的汽车人领袖(中文名为“擎天柱”)同名。


Optimus高1.72米,重量为56.6千克,身体由特殊材料制成,头部为可显示信息的屏幕,四肢共由40个电机控制实现平衡和敏捷动作,内置了特斯拉FSD(完全自动驾驶)芯片,并共用AI系统。根据特斯拉的计划,Optimus最早将于2023年开始生产。


作为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特斯拉为什么要做人形机器人?针对这一问题,马斯克在接受采访时解释,自己花了不少时间才意识到,为了解决自动驾驶问题,需要解决现实中的人工智能问题。解决FSD的唯一方法是解决现实世界的人工智能和复杂的视觉问题。“如果你为汽车解决了AI问题,那汽车就是一个四轮机器人,你可以把它泛化应用到双足机器人上。”



在马斯克看来,从传感器和执行器的角度来看,制造一个人形机器人是有可能的,目前所缺少的要素有两点——足够的智能和扩大的生产规模,而“这是特斯拉非常擅长的两件事”,因此特斯拉只需要设计人形机器人所需要的专用驱动器和传感器就可以了。


按照特斯拉的规划,今年推出Optimus原型机,明年生产一批有用的成品,第一批产品主要用来填补劳动力缺口,执行那些危险、无聊、重复和人们不愿意做的工作。马斯克认为,两年后人形机器人的实用性将逐年快速增长,同时成本降低、生产规模扩大,“这将是一盘比汽车更大的棋”。


商业化量产仍存诸多难题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而人形仿生机器人则是机器人领域公认的终极目标。相比于以机械能力见长的工业机器人,人形仿生机器人的技术难点在于尽可能模拟人在各类场景下“感知-认知-决策-执行”的过程。在对仿生人形机器人的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新技术能够更好的服务于人。


人形机器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也还没有真正成熟落地的产品。产业界对此相对理性和悲观,认为短期内落地的可能性较小;资本界则相对激进。不过这两者并没有对错,产业界的理性是基于现状,资本界的疯狂则是面向未来。


因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还不明确,所以谈市场规模和空间都还为时尚早。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人形机器人能够落地应用,潜在的市场空间至少是千亿级别的。

从全球发展角度来说,处于人形机器人第一梯队的是美国和日本,我国整体的发展水平虽然也算在第一梯队,但是整体的精细化程度和具体应用场景,与美国、日本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个差距既包含应用场景,也包含着企业的具体技术,此外还有行业发展时间,比如美国的相关公司做人形机器人大概要有三四十年的时间了,但我国人形机器人整体的研发时间短、应用场景少。不过,我国相关的研发团队总体实力强,完全具备后来居上的可能。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要看中国


人形机器人的出现将大大加快现有机器人技术迭代的效率,从而产生对机器人行业的一个颠覆,而人形机器人的未来还得看中国。


首先,中国企业持续积累人形机器人的全栈核心技术,是全球为数不多已生产出人形机器人成品的国家之一,在人形机器人市场已经占据了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的先发优势,入场就拿到了一副比新能源汽车更好的牌。


其次,中国的人工智能研究世界第二,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学科)高端人才数量等于发达国家总和。再者,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产业链体系,这种优势不仅没有国家能够替代,还会伴随着产业更替日益完善。


最后,中国是人形机器人最大的潜在市场之一,这一代中国年轻人在技术革新中不断受益,更愿意接受和拥抱前沿技术,拥抱新技术的文化氛围也在无形中减弱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阻力,并加速迭代优化,很容易造就强大的顶端优势。


从过去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的发展规律来看,一个智能终端产业成熟的标志是形成硬件、软件、内容和服务的完善生态。


当前,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的硬件生态已经形成,中国企业在传感器、芯片、伺服驱动器、减速器乃至控制器环节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软件生态中,已构建了同时具备实时性与多样性的ROSA操作系统应用框架及人工智能接口,方便应用开发者和硬件开发者的使用,同时也建立了专利护城河及相关行业标准。

编辑|张毅

本文出自2022-07-11出版的《电脑报》2022年第27期 A.新闻周刊
(网站编辑:qiaoyun)